【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1:竹编】

【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1:竹编】

柳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柳江区位于广西中部,柳州西南面,全区辖八个镇,区域面积1773平方公里,总人口45.8万人。柳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柳江人”遗址、东汉古墓群、成团会议旧址等人文古迹让柳江闻名中外。千百年来,柳江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优秀的精神财富,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多年来的普查、收集、整理、申报,柳江的“壮族师公舞”“客家上花灯”“壮族抢花炮”“莫一大王”“壮族竹编制作技艺”“客家花灯舞”等六个项目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山歌”“壮族草编制作技艺”“柳州酸制作技艺”“客家娘酒酿造技艺”等四个项目被列为柳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还有一批如 “壮族送背带”、“将军箭”,“盘古庙会”等项目 被列为柳江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区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逐渐失传,如壮族婚俗“牛车接亲”失去了它往日的风采;“壮族山歌”也面临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境地。目前我们在不断的挖掘、收集整理新的项目资源,为了更好的把柳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下去,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类别:传统技艺

壮族竹编制作技艺

级别: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竹编制作技艺是壮族农民在农闲时节利用竹子进行编织各种生活劳动用具的一种传统生计技能。柳江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的人们在几百年前就开始掌握竹编制作技艺。

    柳江壮族竹编制作技艺一般为家族传授,在塑料制品尚未全面兴起的时候,柳江很多地方是整个村子都进行竹制品生产,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百朋镇的下伦、新村,成团镇的六羊,进德镇的四连,里雍镇的中厂等,自然形成了编织种类的区域划分,如百朋下伦,一、二队编织斗签系列;三、四、五队是筐、篮、篓、笼等系列,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

    柳江壮族竹编制作技艺编织种类多样,有背篷、有牛仔帽、有大雨帽、摇篮、打谷桶、簸箕、竹筐、竹篮、竹篓、鱼篓、刀篓、鸟笼、鸡鸭笼、粉筐、煤篓、葡萄箩、莲藕筐、竹壳帽等二十多个品种,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家居生活。如竹壳帽,是竹制品的典范之一,也是柳州地区标志性的用具,相传几百年前由福建人传入柳江的称之为福建帽,三都人编织出售的则称三都凉帽,进德四连等村客家人编织出售的称客家雨帽。如今,大量塑料制品替代物的出现,使得过去家家户户编制竹制品的情况逐渐减少,但当地的竹制品因工艺精湛、美观实用、经久耐用、绿色环保、富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特点,仍有供需市场,柳江壮族竹编制作技艺依然得以存续。除生产用具外,以鸟笼、果盘、装饰摆件为主的家居竹制用品,也受到老百姓的追捧。农闲时节,通过竹制品的编织生产带来的一定收入,也成为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途径。柳江壮族竹编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种类多样,作为从传统农业社会延续至今的社会生产生活用具,见证了柳江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


柳江颐居

      柳江颐居美丽乡村项目位于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下伦屯,2020年,柳江颐居美丽乡村项目与柳江区政府正式签约,2020年11月,百朋荷苑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颐居美丽乡村是数字乡村运营的专业服务平台,依托乡村产业、管理、生活数字化,打造新零售、创新、旅游三大核心平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连接政府、企业、投资者、创客与村民,盘活乡村资源,帮助产业扶贫企业拓宽市场机会,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村民就业与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包含游客导入、文旅产品开发;百朋荷苑游客服务中心酒店、餐饮、停车、购物等旅游配套服务的规范化运营管理;颐居乐园的规范化管理及运营;百朋荷苑游客服务中心内的美丽乡村运营服务平台开发和乡村振兴运营服务。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