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都在做圈子建生态,“社群+”将成为企业标配?
最牛的商业模式正从“物以类聚”走向“人以群分”。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摧古拉朽的时代下,商业的重心正在从“物”转移到“人”,商业的驱动力正在从“流量”转换为“关系”,商业的衡量标准正在从“价值”转换为“价值观”。
2015年2月,阿里巴巴公布“湖畔大学”第一期学员名单,据称,这几乎是互联网优秀企业的半壁江山。2015年8月,腾讯联合长江商学院搞起“长青腾”(已更名为青腾创业营),40位学员里90%至少完成了A轮融资,总估值超过280亿,这又聚拢互联网菁英的半壁。
2016年6月,百度联合长江商学院搞起“百度长江大学”,据说40位学员的身家超过1000亿。没错,这又是半壁江山。
诚如摩拜单车、OFO都宣称自己已占据共享单车超过50%的市场份额时,业界统计互联网领域的完整数据都已经开始用200%来计算。
BAT名义上搞大学,其实还是拉圈子、搞帮派、玩社群。不过从名字上看,百度已经输了。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甚至改变了商业逻辑和销售法则。以往,我们崇尚人肉战、电话战、邮件短信狂轰乱炸战,但到了现在,电话拨通10秒钟的到达率不到百分之一(即打通电话后,100个客户中只有1个接电话超过10秒钟),邮件短信几乎不看。销售大门似乎全部封死。
在用户和流量为王的过去时代,APP公司等于互联网创业公司,开发个APP,不过一切、不择手段获取客户就可以打动资本,获得源源不断的金钱支持,在这种背景下便不难出现刷单、刷数据、虚假用户等毒瘤。而当资本回归理性、LP开始觉醒,现金流、用户转化、复购率接替用户数成为资方最看重的数据。
用户为王已变成现金为王。
今日,如各位所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经济与生活的各个领域——零售、交通、医疗、教育、金融、工业、农业……在当今的竞争环境里,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也不是单一渠道、单一营销、单一品牌的竞争,而是由这些企业参数所构成的价值链、生态圈之间的竞争。
基于此,“互联网+”赢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社群+”。
“社群+”的七个关键字是跨界、连接、参与感。提起跨界,有一句震撼人心的话:行业的颠覆者往往来自行业之外。而互联网的核心是服务,服务用户最关键的两个词恰恰是“连接”和“参与感”。
小米将“社群”和“参与感”运用到了极致,一度让自己估值高达近3000亿人民币。成立之初,小米经常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加深粉丝与社群、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共鸣。单是2011年9月到2013年10月,25个月里小米官方统计的活动469次、事件58次,平均每月21次活动!小米通过爆米花奖、同城会、米粉节等将米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文化与人格上的感召力与粉丝认同的共振感。
在“连接”方面,根据雷军的计划,小米会投资100家生态链企业,复制小米模式。由小米输出做产品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已有的资源,包括电商平台、营销团队、品牌等围绕自已建立一支航母舰队。
对于这一点,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打了个比方:传统公司像松树,30年才长起来;互联网公司更像竹子,一夜春雨就能长起来,3年就能到中等以上规模。但问题是,竹子并不是安全的植物,单棵竹子可能会在新陈代谢中死掉,但如果成为竹林,根部相连,蔓延生长,那就砍都砍不绝了。小米生态链的投资,就像是在寻找竹笋。
刘德的这句话恰恰解释了为什么BAT要做大学建圈子玩社群——这和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门客”制度一样,大家族利用显赫地位和豪门资源拉拢人才归到麾下。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
只有人和人才能产生强连接,建立强关系,产生信任。产生信任后,围绕一群人的衣食住行提供基于某种价值标签的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
“社群+”突破了以往的销售场景,聚集优势资源,瞄准特定核心人群,充分发掘用户的痛点,塑造产品的价值个性,不断的提升用户的专业认知,让每个用户都成为专家,创建用户深度交互的场景。
当今的商业社会,要求创业者从学会经营产品转变为学会经营用户,再从经营用户到经营社群,以此为据点迅速打造一个品牌。当拥有品牌后,就具备横向纵向整合价值链,搭建平台的资本。
薪人薪事CEO常兴龙刚刚发了一条朋友圈,发起了“新睿HRD菁英会”,从名字上看这是一个HR行业的社群,而薪人薪事产品的目标客户正是各个公司拍板人事工作的的HR。这样的玩法正在全行业慢慢流行起来。
企业比以往什么时候都重视社群,因为纯销售开发客户的成本的越来越高。有了社群,销售是不是因此变得简单?盲目撒网式的销售很难获得客户,也很难与客户建立深层次的粘性,而基于社群的营销则在无形之中聚拢了最精准的客户群。
这相当于建立了一种新的供需模式,将产品与特定客户进行精准连接,提高了供需两端的效率。“社群+”模式给商家指出了一种定位客户的“捷径”,实现供给量和需求量两端的增加,为传统企业完成互联网转型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当然,三等社群做渠道,二等社群做平台,一等社群做生态。那么好的社群如何做?三个关键词:内容、渠道、变现。内容是一个社群的核心基础,内容必须具备高质量和持续性这两个关键点。
如今,似乎“社群+”已成为企业标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招聘“社群运营”岗,甚至摸索出了“社群专员”、“社群经理”和“社群总监”的组织架构。做社群的前提是找对人。优秀社群的基础在于:让对的人在一起做对的事。
“对的事”是指社群成员有共同目标、共同价值观、共同成长路径。有目标一致、价值观和成长路径相同,社群才有活力,也才可持续。共同目标和价值观可以增加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让弱关系升级为强关系,社群目标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潜能,也是吸引新成员加入的关键要素。
转自:希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