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是高新区跨越发展的新机遇,也是加速产业转型的新挑战。荆门高新区自2013年晋升国家高新区以来,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要素,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促进科技、人才、资本、产业深度融合,在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内涵式增长上进行了一些有益实践和探索。2016年6月,被省科技厅授予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在最新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上升11位。
一、路径选择
一是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荆门高新区正处于重要的改革转型期,面对宏观形势的深刻变化,既面临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又存在资源约束的瓶颈制约。推进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就是以特色园区为引领,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是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创新型特色园区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沃土、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洼地。推进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就是充分发挥高新区现有的科技、产业和人才优势,在区域创新体系、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科技合作等重点领域作出新的探索,促进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三是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保障。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创新型特色园区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先锋队、主力军。推进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就是抢占发展制高点,有利于巩固壮大高端装备、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核心地位、产业基础和行业影响力,促进高新区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二、实践探索
(一)实施特色产业集群计划,着力打造产业新区
一是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引进了投资长丰猎豹汽车项目和陆地方舟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在洽谈引进众泰新能源汽车、东莞中汽宏远新能源汽车。围绕智能机器人产业,重点支持埃斯顿和叶威粮机两个工业类机器人项目快建设、快投产,积极推动厦门视贝服务类机器人项目和北京瑞德康复机器人项目签约落户。
二是打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产业引导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整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壮大。重点支持格林美与韩国三星、日本三井合资合作,尽快实现百亿产业梦想。
三是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采取重资产建设的办法,支持金泉新材料引进美国、日本的最新工艺和设备,形成年产60亿电芯能力包括电源系统和配套材料在内的百亿产业园,力争年产90亿电芯能力的北京波士顿新能源电池项目年底再落户高新区,着力打造华中地区甚至全国最大的三元和磷酸铁锂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基地,上推百亿汽车电池材料产业,下促百亿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一个新能源汽车从材料-电池-整车的全产业链。
四是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康沁制药与军事医学院技术嫁接生产军特药的二期项目,天茂集团孵化新建的片剂生产项目,人福医药集团与金龙王联姻生产的医用防护服、隔离服和医用辅料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修正药业整合全市医药资源建设百亿修正医药产业园,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
(二)实施科创平台建设计划,着力打造科技新城
一是启动科技城建设。围绕打造荆楚未来科技城,聘请同济大学编制科技城总体规划,坚持“创新为魂、科技立城”,重点规划建设科研核心区、生活配套区、行政服务区、商务休闲区,努力汇聚一批顶尖的创新领军人才、集聚一批一流的创新机构、转化一批关键的核心技术、催生一批新模式和新业态,着力打造国家级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
二是打造省级众创示范基地。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成了百盟慧谷众创产业园、人民万福创新创业产业园等众创平台6家。其中,百盟慧谷、聚盛国际被评为国家级孵化器,人民万福被评为省级孵化器,九派通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成为荆门唯一一家国家级众创空间。目前,共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97个、创客1676人,孵化企业143家。以众创平台为载体,打造了“荆门·龙泉汇”“软通动力杯”“天使来了”等创新创业品牌。中集宏图“LNG动力船舶关键配套设备及系统的研发”项目获得省级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支持;叶威粮机、固润科技荣获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奖。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金泉新材料、固润科技晋级全国总决赛。
三是搭建企业创新平台。按照“大型企业有院士专家工作站或研发中心、规模以上企业有合作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小微企业有指导专家”的要求,积极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对接,建立了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荆门)分中心;加强与高等院校对接,50余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组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5家,其中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产业技术联盟2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3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加强与院士专家对接,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9家。
四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市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服务局,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公共研发平台、技术转移、创业指导等服务;建立了荆门检验检测产业园和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站、区级金融服务中心、创业资本小镇,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贷款、投融资等服务。
(三)实施创新资源集聚计划,着力打造要素高地
一是政策激励。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贯彻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成果转化等奖励政策,区级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为科技专项奖励资金,进一步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热情。今年以来,全区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2家,总数达到57家;新增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13家,总数达到21家;专利申请总量67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303件、授权专利301件、授权发明专利30件,同比分别增长176.7%、265%、124.6%、172.7%。
二是人才引领。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生活补助、住房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补贴等方面予以补助,确保人才“引得进、安得住、留得下”。大力推进“专家进园区”“院士进龙头”“高端人才进企业”,为企业发展、产业壮大提供智力支撑。先后引进院士9人、“千人计划”学者1人、“百人计划”学者2人、博士或博士后86人,海归创新创业人才30多人。大力推进“产业工人成梯队”,依托荆楚理工学院、荆门职教集团,定向培育一批汽车、化工、医药、智能制造等专业技术工人,今年以来,共为园区输送技术工人300余人。
三是金融支撑。大力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组建金融服务中心,6家金融机构、2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中介机构、2家基金公司入驻,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7.6亿元的“双创产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引导基金”等各类基金的作用,重点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与金融机构共同推出“助保贷”“助创贷”等金融产品,累计为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贷款3亿多元。
三、经验启示
经过前期的实践和探索,借鉴先进地区建设经验,有几点启示和思考:
(一)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产业是基础。产业是高新区立足的基础。面对转型发展的新形势,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庞大的劳动力储备形成的人口红利,低廉的土地投入带来的低成本优势,正在减弱;不断发酵的环境议题,使得破坏环境的粗放发展,成为老百姓不让碰、政府不想碰、企业不敢碰的“高压线”。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在眉睫。一是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以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和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为主要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有意识地规划建设产业集群,打造诸如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与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将新兴产业集聚区发展成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启航地,带动全市乃至全省产业升级,引爆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增长。二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和淘汰提升落后产能计划,广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园区产业向智能化转变。三是加快提升产业协作。加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的协作联系,鼓励本地相关企业积极承接产业配套,推动本地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同时加强每个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深化具有上下游或产品互补关系的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不断提高共性技术创新,进而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二)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平台是根本。平台是整合资源的根本。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是一项大投入,也是一项大发展,必须做好整合资源这篇文章,不断形成合力,才能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实现突破。重点建好三类平台,搭建一批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开放水平服务更高的区域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一是着力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产学研合作三类主体,整合园区现有产学研科技资源,由政府引导建立从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到产业化服务一体化的产学研平台,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已进驻工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示范带动效应,积极支持园区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抓紧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龙头企业沟通,重点采取政府建重资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带轻资产“拎包入住”的方式进行合作,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迅速推进产业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建设。二是着力建设科技孵化平台。推动科技孵化功能由“基础物理空间+优惠政策”模式向“孵化器X(创业企业+创业者+政府机构+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创新驱动平台”的模式转型,向“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模式升级。实施“创业育苗工程”,制订苗圃准入和退出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高校进入苗圃,为高校师生和海归人员提供早期创业场所和资金,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具有商业前景的创业团队。实施“孵化器专业化建设工程”,依托已建成百盟、聚盛、人民万福等孵化器、加速器,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加强技术营销、技术转移和产品推广等服务,开展相关产业领域的投融资、企业对接活动,促进孵化器专业化、高端化。实施“瞪羚企业培育工程”,通过推荐及企业申报方式,遴选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进入培育计划,入驻专业孵化器或专业园,并在人才、资金、平台等方面提供加速服务,打造高成长“瞪羚企业”成长群体,尽可能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三是着力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平台。坚持以企业创新融资需求为导向,由政府引导建立包括银行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担保公司、行业协会以及专业金融机构组成的综合体,搭建起企业与金融机构高效对接通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通过财政投入设立主导产业投资母基金,采取种子基金、跟进投资和参股创投等方式与相关投资机构合作,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对优质企业进行股权、债权投资,放大财政基金的投资和引导效应。积极引入具备资格的资信评级公司、征信服务机构,重点建设针对创业苗圃内企业、瞪羚企业的信用档案系统,并以政策引导信用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开展信用贷款、信用担保等服务试点。
(三)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企业是主体。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必须在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中“唱主角”,重点是成为三个方面的主体。一是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重大科技专项事前资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事中贴息、“科技创新券”事后补助等方法,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把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申请政府科技经费支持的前提条件,倒逼企业向创新转型转变。二是成为创新应用的主体。引导企业积极适应“机器换人”趋势,开展信息化改造,提高企业智能装备水平,让创新应用成为企业提质增效、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三是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引导企业广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科技攻关等活动,营造“创新人人可为、人人都是创客”的创新氛围。着力打造“大工匠工作室”,根据企业不同的工种,将乐于创新的技术工人组织起来,为一线员工打通职业上升通道,激发一线产业工人钻研业务、提升技能的热情。
(四)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人才是核心。人才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地方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产业。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既需要一大批高端人才,又需要一大批实用型人才;既需要创新的人才,又需要创新的团队,以人才链支撑产业链。创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应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采取多种方法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完善制定人才引进的突破性政策,有针对性地回应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团队的一些个性化的需求,真正优化“引育留用”的全链条的人才生态,力争每个产业园区有专家、每个龙头企业有院士、每个产业有成梯队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