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双创的“七年之痒”
中国这一轮的双创浪潮如果从2012年起算,今年已是“七年之痒”;这波始于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o2o、共享经济、移动支付、VR&AR、无人机、直播和短视频等领域的创业的氛围,在历经“互联网的下半场”、人工智能(AI)、虚拟货币(ICO)、区块链的“爆裂式”喧哗后,相信在2018年整体将会趋于平静和理性。所以说,对于中国的“双创”而言,2018年的这个“七年之痒”首先应该是个“收(shou)获(ge)之年”。创业者的整体素养,尤其是战略+执行力,在资本和职业经理人的助推下,确实成果卓著。在BATJ的边锋或庇荫下,一批“独角兽”甚至“十角兽”,快速崛起。小米、滴滴、饿了么、新美大、今日头条、蚂蚁金服、陆金所等,年内IPO的可能性都非常大;加上CDR(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即中国存托凭证)制度的推出,BATJ年内回归中国资本市场的概率也并非没有。而同样这一年,伴随中国双创浪潮而生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在“空间比项目多”的现实面前,该如何看待这一“七年之痒”呢?美国的创业孵化是走出了YC(虚拟孵化)和WeWork(联合办公)两大模式的。中国则是另一种进阶:先后经历了1.0版载体型、2.0版社交型、3.0版服务型的不同阶段和模式。尤其是在3.0版之后,中国式双创的裂变开始了:大部分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走向了“联合办公”孵化模式(如3W空间,优客工场等),一部分走向了依托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做专业化“垂直细分”孵化模式(如微软孵化器,阿里加速器等),还有一部分则是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走向了轻资产运营的“虚拟孵化”服务模式(如啡咖啡3.1版即推出了“虚拟孵化 ”,多年来在创始人陈海挑的带领下,聚焦于科技金融的专业孵化服务,通过金融架构搭建、金融产品设计、金融牌照申请和并购、海内外金融业务咨询等模式,累积和服务了途牛旅游网、house365、分众传媒旗下的“还呗”、丰盛集团旗下的“众邦金控”、南京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远东集团的产城金融、碧桂园集团的产城金服以及“农分期”、“小黑鱼”等“小独角兽”型优质金融客户,摸索出了独特的价值服务模式,成就了科技金融孵化领域的“王者荣耀”)。